中國快遞業的發展,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運用、電商用戶的崛起,電商件是助推快遞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源。諸多快遞公司對于電商件的依賴已經達到了60-80%,原本趨之若鶩的電商件,在當前看來反而成為了束縛自己手腳的燙山芋。在這一既定市場內,高度的同質化使得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難以凸顯,對于價格的比拼成為了彰顯實力的關鍵。快件單價由2010年24.6元一路下探至了2015年的13.4元,腰斬了近50%,這與業務的增長率形成了鮮明的反差。
從表面來看是競爭環境下的價格策略變化,但從更深層次來看,其蘊含著一定的系統性風險。要保持利潤的可持續性,眾多快遞企業會考慮在成本上有所控制,但是以加盟體制為主要存在形式的快遞企業,由上至下的縱向灌輸,往往是難以奏效的,積累的負面影響則是系統性風險發生的重要誘因。例如派費的下降,直接造成了貨件積壓與員工怠工,總部與加盟網點之間的利益格局正在經歷著考驗。
在此環境之下,基于原本的快遞網絡能否實現新的突圍,成為了眾多快遞公司的新思維。眾多的衍生服務、增值服務逐漸開始試水。或是在運輸網絡上實現新的業務加載,如百世的洗衣服務;或是向上游電商的延伸,如順豐優選;或是基于客戶需求的多樣化服務,如貨款托收、倉配一體等,可謂品目繁多。但究其背后的動因,只有一個,即對于新增長點的發掘。
近來,“快運”一詞越來越受到業界的關注,諸多快遞公司都將其視為新的突圍之道。從市場的一系列動作來看,也可以看出一絲端倪。如專做3-50KG貨件的優速快遞,今年6月獲得了3億元的A輪融資;百世于今年3月推出了“惠心件”,將服務目標直指5-60KG的大件包裹;今年4月,中通快遞也組建了中通快運,標志著其對于快運市場的滲透與延伸。雖然這僅為部分公司的個案,但可真切的感受到市場的趨勢與動態。作為以“小件貨、Door to Door”服務的傳統快遞企業來說,是一類新的轉向。在此變革之際,依然有諸多問題擺在快遞企業面前,需要逐一思考與解答。
快遞與快運真的存在邊界嗎?
從國外快遞企業的經驗來看,單個包裹體積重量不超過70kg,可一票多件且不限上限重量,這都屬于快遞的范疇。而在國內,貨件大多都是一些小包裹,這是由于電商件本身的屬性所決定的,低價值、小件貨、高頻率是這個行業的特質。長久以往,快遞的貨件屬性逐漸被固定下來,與快運形成一個無形的邊界。同時,由于快運多為大包裹、一票多件貨,現有的末端配送設備,即電動車、摩托車無法進行承運,這也直接促成了邊界的形成。
整體基礎設施準備好了嗎?
快遞公司是一個網絡化體系,其核心價值在于一張遍及全國的運輸網絡。在這一網絡中,存在著轉運中心、中轉站、網點、末端配送等關鍵節點。如要延伸至快運服務,對于基礎設施而言,會有兩類不同的改造選擇,其一是基于現有網絡基礎上的改造,實現單一網絡環境下的多產品線運營,這有利于集約化,但大大增加了管理的復雜性。另一類選擇,則是建立新的基礎運輸網絡,重新鋪設網絡架構,由此需要進行新的基建投入。分立的產品線運營,使得管理變得清晰而**,但是在集約度上則大打折扣。這兩類方式的選擇,無疑是站在十字路口想左走、向右走的艱難選擇。
市場營銷體系需要經歷怎樣的脫變?
傳統快遞企業的營銷組織架構,以“網點自營+總部支持為主”,較為松散,往往是快遞員直接面對客戶(C類客戶為主),對于重點企業客戶由地區銷售或總部大客戶銷售來維系。但是快運則多以企業件、工廠件為主,如此專業而復雜的客戶需求、維系、開發,對于快遞員而言顯然是難以應對的。以企業件、工廠件為主要來源的外資快遞公司,都會設有專門的BD部門,以完整而體系化的營銷組織結構來實現日常的客戶管理。包括重點行業銷售(IAE)、大客戶銷售(MAE)、路區銷售(AE)、電話銷售(TSR)等,進行精益化的營銷管理,這對于現有的營銷體系而言,或許會是一次較大的外科手術。
如何獲取新的貨源?
無論是快遞延伸快運,還是快運延伸快遞,目前存在著孰難孰易之爭?暫且不論難易程度如何,擺在快遞公司面前的則是貨從何處來的問題。快遞公司在客戶廣度方面較快運有著優勢,本身的客戶量遠遠大于快運,且相互之間存在著重合性,這為快運客戶的開發與獲取提供了便利。但是企業客戶非常強調關系營銷,長期的合作關系是較難被撼動的,客戶的轉換成本會比較高,企業用戶對于價格的彈性較個人用戶會小很多,過往的營銷策略與戰術,會存在一定的弊端。同時,在無形之中也卷入了更多的潛在競爭對手,如貨代、3PL、專線、干線、零擔等,雖然他們尚不能完全實現Door To Door服務,但是要從其手中爭取客戶也絕非易事。
快遞向快運的延伸,是快遞公司單一運輸模式轉向于綜合物流的必經之路,雖然其中存在諸多設問需要解答,但是相信中國快速發展的市場能給予堅實的支撐。諸多快遞企業經歷了不平凡的時期,當前對于快遞企業而言,又是一次新挑戰、新機遇的到來,相信中國快遞業定會有新的“中國創造”。
作者:中國大物流網